喝武夷巖茶,遇上“起霜”的大紅袍,是好是壞?

喝武夷巖茶,遇上“起霜”的大紅袍,是好是壞?

15閱讀 2019-02-26 06:23 常識


《1》

大紅袍,是武夷巖茶中的一塊金字招牌,人情往來,用作茶禮最好不過。

這不,愛喝茶的隔壁張大爺,就收到了一盒大紅袍。

喝了多年鐵觀音的張大爺,這些年,巖茶也接觸過不少,但打開這盒大紅袍時,心里起了嘀咕。

原來呀,這大紅袍的干茶條索上,泛著一層白霜,像柿餅般,聯(lián)想到當下發(fā)潮天氣,猜想這茶不會發(fā)霉了吧。

今兒,正當麻花捧著盆新買的多肉往回走時,突然身后傳來張大爺笑呵呵的聲音,“過來一起喝杯茶,正好有盒大紅袍,你來看看。”

這大紅袍起了一層霜,到底還能不能喝呀,是不是發(fā)霉了?



在看過具體的茶樣后,麻花找到了大紅袍起霜的真相,原來這不是發(fā)霉,而是茶堿。

焙火較透的巖茶,茶葉里面部分咖啡堿跑出來,凝在表面上,就成了這起霜的模樣。

放心吧,這大紅袍沒有存壞,也沒什么怪味酸味,可以喝的。

從張大爺那回來,就在想一個問題,喝巖茶,干茶條索上的白霜,人們對它的誤解,可真是不少。

沒接觸過起霜巖茶的人,看到這層白霜,會誤以為是這茶發(fā)霉了。

亦或是,在知道焙火透的巖茶才有可能出現(xiàn)白霜時,又將白霜奉為好巖茶必備的金科玉律。

巖茶的起霜真的有這么神奇嗎?今兒就來好好扒一扒,巖茶身上的那層霜,是怎么一回事?



《2》

巖茶干茶條索上的白霜,是怎么形成的?

白霜,在不少古詩里,是個美好的意象。

竹里疏枝總是梅。月白霜清,猶未全開。

霜落滿地,帶幾分清冷的美感,朦朦朧朧的,帶著詩意。

日常生活里,霜,是種常見的自然現(xiàn)象,水汽凝華而成霜,在嚴冬的清晨,戶外的植物上,常會結(jié)上一層霜。



水汽凝結(jié)成霜,需要一定溫度作用,近地表的溫度低于攝氏零度時,才會結(jié)霜。

茶葉中的咖啡堿析出,凝成茶霜,同樣需要相應的溫度條件。

咖啡堿在120℃時開始升華,在180℃時開始大量升華,冷卻后凝華成針狀結(jié)晶,溫度的驟高或劇減,是白霜形成的關鍵。

巖茶的起霜過程,與巖茶的焙火工藝,息息相關。

要是到過巖茶的炭焙坊,多細心留意,能明顯的看出炭焙間的墻壁、焙火的用具表面,都會帶出咖啡堿凝成的白霜。

巖茶條索上凝出白霜,主要分為兩個步驟進行:

【升華】

茶葉中含帶有咖啡堿,在沒有發(fā)生反應時,以生物堿物質(zhì)形態(tài)(固態(tài))存在于葉片的細胞液中。

當巖茶焙火時,由于受到溫度的作用,大量的咖啡堿由固態(tài)模式轉(zhuǎn)向氣態(tài),開始升華。



【凝華】

氣態(tài)的咖啡堿,就像被風吹散的蒲公英,在尋找落腳點。

巖茶在焙火中,不斷翻焙,溫度驟降,部分的咖啡堿凝在茶葉表面,由氣態(tài)轉(zhuǎn)為固態(tài),起霜由此形成。

另一些咖啡堿,降落在表壁溫度較低的墻壁,或是焙火用具上,同樣會泛出白霜。

露白霜清,自然界的白霜,和巖茶的起霜,都是同樣升華、凝華的過程。

水汽升華,凝在地表,落地成霜;

咖啡堿升華,凝在茶葉表面,茶葉起霜。

關于巖茶干茶條索的起霜,過程并不復雜。



《3》

巖茶起霜,和什么因素有關?

巖茶在焙火過程中,如何才能形成白霜呢?

接觸過巖茶的茶友,都會知道,不是所有焙過火的巖茶,都會形成白霜。

巖茶的起霜,與茶葉自身內(nèi)質(zhì)物含量,焙火的溫度,以及方式有著直接關聯(lián)。



【咖啡堿含量高低是起霜的基礎】

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咖啡堿含量過少,巖茶起霜根本無從談起,成了海市蜃樓。

茶葉中的咖啡堿,其含量的多與少,與茶樹品種、生長環(huán)境、制茶工藝等,息息相關。

茶葉內(nèi)含的咖啡堿含量高低,是決定巖茶起霜的基礎前提。



【焙火工藝,決定白霜的產(chǎn)生】

咖啡堿在茶葉中廣泛分布,是構成茶味的重要組成物質(zhì)。

那么,為什么巖茶能起霜,而其他茶類,如白茶等,不會起霜呢?

終歸到底,和巖茶的焙火有關。巖茶焙火的溫度,決定白霜的產(chǎn)生和有無。

焙火的溫度,要恰到好處,才會凝出白霜。

焙火溫度太低,咖啡堿達不到升華的最低條件,無法析出;

而焙火溫度過高,咖啡堿升華速度過快,來不及冷卻凝華,依附在干茶條索上。



【傳統(tǒng)的焙火方式,更容易起霜】

采用傳統(tǒng)炭焙工藝的巖茶,更容易起霜,這和巖茶的焙火方式相關。

在傳統(tǒng)炭焙之下,巖茶的條索,通常會集中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,進行焙火。

這樣一來,咖啡堿升華后,從哪里來,就往那里去,干茶條索上更容易起霜。

遇見一款起霜的巖茶,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應其焙火到位,巖茶吃火夠透,咖啡堿才會升華。

這樣焙火透徹的巖茶,條索干度足夠,輕輕一抓,發(fā)出來的聲音,是清脆的。這樣的巖茶,更耐儲存。



《4》

巖茶起霜,能作為判斷其品質(zhì)的標準嗎?

起霜,并不能作為判斷其品質(zhì)的標準。

判斷一款巖茶的好壞,萬變不離其宗,要看準其山場和工藝。

喝著有香,有水,有韻的巖茶,方是好茶。

好的巖茶,香氣純正、馥郁、清晰,沒有雜味怪味酸味;

好的巖茶,湯水透徹明凈,不含雜質(zhì),茶湯醇厚,有內(nèi)容物。

好的巖茶,茶湯下肚后,喉嚨留有氣韻,回味綿綿不絕。

這三點,才是判斷一杯好巖茶,永不過時的招數(shù)。



若是干茶有無白霜,來判定一款巖茶好壞,按圖索驥之下,會犯不少啼笑皆非的笑話。

若是按這樣的標準,那么,是不是能說明,所有輕火功的巖茶,品質(zhì)都不好?

焙火程度較低的輕火功巖茶,溫度達不到咖啡堿升華的要求,干茶條索上少有白霜。

又或是,將一款山場普通的巖茶,拿來急火猛烘,溫度大起大落下,大量咖啡堿析出,白霜凝了一層又一層。

這樣急火烘焙下的巖茶,能說其品質(zhì)好嗎?

用巖茶起霜,作為判斷巖茶好壞的標準,實在很奇怪。

像是遇見了一匹毛色黑亮的馬,用毛色黑作為馬的判斷標準。

如此一來,牽來一匹白馬,識別標準不通過,白馬不是馬。

牽來一頭黑色的小毛驢,卻將其視作馬,不是很奇怪嗎?

巖茶起霜,說明其焙火透徹,但有白霜,不一定就是好茶。

巖茶干茶條索帶白霜,與巖茶的品質(zhì),不成正比關系。

決定一款巖茶品質(zhì)走向的,除了焙火,還和山場、工藝、采摘天氣、儲存情況等一系列因素相關。

若是用白霜作為判斷巖茶好壞的標準,會停留在淺薄的層面,不少好茶就要被徹底誤會了。



《5》

麻花最近在煩惱一件事。

在手機臉部識別時,卸掉了眉毛的麻花,五官識別不通過。

沒有畫眉毛的麻花,難道就不是麻花了嗎?真是生氣!

喝茶也是一樣,沒有白霜的巖茶,就不能是好茶嗎?

這完全沒道理呀!

起白霜的巖茶,不一定是質(zhì)量有問題。

干茶條索上的白霜,并非發(fā)霉變質(zhì)的產(chǎn)物,而和焙火過程中,咖啡堿凝華有關。

而條索不帶白霜的巖茶,與焙火程度有關,不能說明茶不好。

具體鑒別一款巖茶的好壞,單看干茶白霜是沒有用的,得結(jié)合香氣和口感,看好不好喝。

若以白霜有無,作為判斷巖茶好壞的依據(jù),那可真是一葉蔽目,不見泰山!

上一頁:遇見普秀2018年金豕納福(熟)

下一頁:家庭存放普洱茶要怎么保存好

相關閱讀

茶友網(wǎng)
滇ICP備19006320號-4
滇ICP備19006320號-4